电影《地球上的星星》里的8岁男孩伊夏是所有“问题儿童”的代表。
他总是漫无边际地神游,对所有人的话充耳不闻,无法控制地破坏集体纪律。
所有人都暴怒:“我们还能怎么样,为什么所有的祸都是他闯的,为什么?!”
面对父母老师的严厉指责,他陷入强烈的自我怀疑。
只能通过画画化身成幻想王国里无所不能的“伊夏船长”来化解内心的痛苦。
伊夏父母都是优秀的社会精英,他们认为读不好书是缺乏严厉管教所致。于是伊桑被送到了寄宿学校 —— 一所“最难驯服的野马也会服帖”的学校。
家庭联系被切断,伊夏再无依托。
遗弃感让他的幻想世界发生扭曲。
到了陌生又严酷的环境,恐惧之下,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出现了隔绝、偏离和扭曲。
他的幻想异化为无数令人恶心和恐惧的蜘蛛,侵袭他的现实世界。
伊夏只有启动自我保护的防御机制,屏蔽自己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以切断跟幻想世界的联系。
伊夏的精神已近崩溃。他再也不能画画了。
最后,他变成了忽而麻木冷漠、忽而愤怒过激的孩子。甚至再无法感受到家人的爱与关怀。
幸运的是,新来的美术老师拉姆(阿米尔汗饰演)对伊夏进行了家访。他发现伊夏并非顽劣,是和自己小时候一样有读写障碍。
他觉察到伊夏的心理状态已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他告诉伊夏:这不是你的错。“爱因斯坦小时候也有这个问题。”
他找到一种非传统的“放置型”沟通方式。
单词默不出?没关系。不着急,慢慢想。
数学题老出错?没关系,让老师帮你找找出错的规律。
上课发呆?没关系,给你时间尽情想象。
他不强迫伊夏画画,却领着他在自然界中自由取材。
心灵手巧的伊夏做出了能在池塘移动的螺旋桨小船,赢得同学们的掌声,开始重新喜欢上画画。
他更像一个心理咨询师。
为了让伊夏获得最重要的社会支持,他在家访时痛批伊夏的爸爸,让固执的父亲明白什么是读写障碍。
为了让伊夏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他努力说服校长,让自己可以在学校施展对伊桑的帮助方案。
美术大赛,伊夏的作品获了第一名。
他的画中重新看到缤纷斑斓的色彩。他喜欢幻想的所有元素:天空、星辰、山川、树、水生物……
当顶着帅帅的莫西干头的伊夏奔向拉姆,他的脸上泛着从未有过的喜悦与自信的光芒。
为什么很多被定义为 “不可救药”的孩子,短时间内会变成完全不同的自信开朗的人?
因为大部分能力上的缺陷,来源于人格上的空洞。
所谓的叛逆并不是 “非理性”的,是他防御的面具,保护自己不被伤害。
他的内心本就有自信的种子,只不过没有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支持。
这也是很多有天赋的人,最终因心理障碍陨落的原因。
罗杰斯认为,“只要有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性味的心理环境,所有人固有的优异潜都能自动得以实现。”
当教育者透过“世俗”的眼镜,用疏远,责罚,奖励,把一个孩子拉回大多数人颔首赞许的条条框框里,他们忘却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原本纯净、鲜活、有无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灵魂,而不是一个该被功利化、工具化只会ABCD打勾的流水线机器。
所以,拉姆反驳伊夏的父母:“如果你那么喜欢比赛,你干脆养赛马,何必生孩子?”
作为一个老师,他相信,这个孩子就算不是有些大人心中的“好孩子”,也一定有他自己的价值。
心理健康在孩子的一生中的重要性,
高于一切
北师大教授石中英说:
“大量的统计数据及经验观察表明,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过自杀的念头。
自杀不是一个病态现象,而是一个很普通的现象。
不管引发自杀者采取自杀行为的具体社会事件是什么,也不管自杀者属于哪种人格类型,真正直接引发自杀者在某一时刻下定决心结束自己生命的,是人生意义的匮乏感。”
即:没有了生而为人的价值。
太多人没有意识到,心理健康在一个孩子的一生成长中的重要性,高于一切。
而一个懂得尊重的大人,他的一句话,一个行为,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在教育体制下,让每个教育者都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很困难。
但底线是:
即使不理解,也绝不伤害。
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培养一个完整的人。
而尊重,这个被集体遗忘的教育底线,需要每一个人铭记在心。
如此,一个孩子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幸福,人格完整,自我实现的人。
每个孩子,都值得被好好对待!
以此文献给,如拉姆一样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