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的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青少年叛逆的主要原因。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够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者很少把父母当做自己的倾诉对象。许多中学生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原因是家长理直气壮,苦口婆心。
几年前,接到一个从大理打来的电话。电话中一位父亲伤心而充满焦虑,说起自己有一个独子,上初中二年级(留过一级),经常打架斗殴,十分叛逆。夫妻俩都是公务员,为男孩操碎了心,男孩却丝毫不领情,依然我行我素,继续打架斗殴。学校的老师乃至校长对其也是“敬而远之”。男孩的舅舅是警察,男孩小时侯对舅舅还有些敬畏,上初中后就目中无人,唯我独尊了。舅舅曾想办法恐吓男孩希望他能步入正轨,事实表明毫不奏效。男孩因打架斗殴进派出所是常有的事,父母就费劲周折捞男孩出来,就这样恶性循环着。事态越发严重,男孩竟跟父亲动起手来,父亲充满悲愤.
的确,打架斗殴易危及人身安全,酿成治安、刑事案件,甚至葬送自己的美好前程。未成年人有较强的好胜心理,尤其是未成年男性,往往通过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来获得一种快感和成就感,。这种欲望的膨胀往往是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不久后,男孩的母亲又给我们到罗老师来打来电话,电话里,母亲哭声连连,内心伤痛不已,感到对孩子已经竭尽全力了,几乎绝望了。于是夫妻俩决定带着孩子从大理赶到昆明来求助。同时,这是夫妻俩为男孩做的最后一次努力,为了男孩,夫妻两早已心力交瘁,疲惫不堪。
一家三口来到心理咨询中心时,男孩走在父母的前面,第一个进屋坐下。男孩满脸横肉,霸气外露,很不安分的坐靠在椅子上,一条腿高高的侧架在椅子的扶手上,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男孩的母亲进屋,一坐下就默默流泪,满脸都写着伤心无助。男孩父亲则满脸愁容,低头不语。男孩见此景,立刻皱了皱眉,很是反感。
咨询师见此景,决定与男孩单独沟通,让男孩父母到咨询室外休息。此种场合,对男孩来说早已多见不怪。因为之前男孩父母也找过很多老师,心理咨询师包括心理专家给男孩作辅导,事实证明都是徒劳。而男孩对罗老师抱着一种挑战的心态“我倒要所谓的心理专家是什么样!”罗老师起初沉默不语,细细地打量着男孩的每一个细节后,开始与男孩展开了巧妙地互动与谈话。谈话大约进行了40分钟,男孩从对罗老师的挑战态度到开始理会,然后与罗老师积极的沟通,进而敬佩起了罗老师.
谈话完毕,罗老师请男孩的父母进咨询室。一进咨询室,男孩母亲又开始了对男孩一贯的絮叨,但罗老师马上有效地制止了。而男孩在郑老师的指引下,向母亲深深地鞠了一躬“妈,对不起!”,话音刚落,男孩母亲嚎啕大哭,激动而关爱地、紧紧地抱着儿子,而后母子相拥。情绪稍稍稳定后,男孩又深深地向父亲鞠了一躬“爸爸,对不起!”父亲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情感,抱着男孩一扭头,流下了束束成年男人的泪水。
恢复平静后,罗老师问男孩的父母“你们觉得天下最好的父母是什么样的?”谈话中,夫妻双方都意识到各自的问题所在。
父母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不是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商量补救措施,而是责骂孩子,使得孩子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家长认为主观上是对孩子好的,就不讲究教育方法。事实上,家长与子女缺乏双向交流,很容易产生思想矛盾.
咨询结束后,男孩的父亲握着罗老师的手久久不想放开,一家人都深深地给罗老师鞠了一躬。在做了几次咨询后,男孩与父母关系融洽,并且上了军校,现如今快毕业了。
青少年叛逆表现在很多方面:学习不上进、学习压力大、中考高考信心不足、学习效率低下、终日沉迷网络、离家出走、轻生、自卑、自我价值感缺失、吸毒、偷窃、男孩打架斗殴、女孩过早接触性生活甚至怀孕,孩子们都有各自的苦恼,可父母们又何尝不着急或充满无奈与委屈?
每一个孩子都在努力,每一个老师都在努力,每一个中国的父母更是在努力,但努力的效果又如何呢?父亲母亲们,你们可否关注过,孩子的每一个成长阶段都好像应该有除了学习以外的带来轻松与价值感的亮点?良好的亲子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远比单纯的“教育”来得重要!因此,多一些做父母的骄傲,少一些做爸妈的“责任”!是否更好、更温馨、更有建设性呢?!!!
宽松与充满爱及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拥有价值与希望的每一天,难道这些不是父母以及每一个孩子祈盼并且是应有的人生状态与权利吗?
而如何获得良好的亲子关系?如何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如何让努力变得有效?如何叫孩子学习轻松、高效率、有价值,人格相对完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