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昆明语润阳光心理咨询
一个来访者说,她和丈夫结婚五年,对丈夫的行为模式却越来越无语。
她说,刚开始恋爱的时候,觉得丈夫人挺好,虽然有些木讷,但老实可靠。
现在好像都变成了丈夫的照顾者了,为何会这样呢?
丈夫又不是没有能力。
在交往过程中才了解到,丈夫是属于从小被过度保护的那种,被家里照顾得好好的,什么事情都和父母商量,没有什么主见。
起初,她也犹豫过,但想着也许结婚了,丈夫就会变得越来越成熟吧。
但是,俩人在一起久了,好像这样的关系模式还是这样。
比如,结婚商量是摆酒还是蜜月旅行,丈夫说都看她的意思。
又谈到如果摆酒席的话,该请些什么人,选什么酒店…
诸如此类的问题,丈夫几乎都是差不多的回应:你做主,或者问父母。
她说,每次这个时候,都忍不住想撕掉丈夫。
连结婚这么大的事情他都可以这样,更不用说生活上的其他事情。
但很多事情,他完全是可以自己做的呀,根本就不是能力问题。
她说自己是个很独立的人,有时候也希望丈夫能够独立些。
这样自己不会撑得那么辛苦,即使没有主见的时候有点建议也好呀。
有时候她还会想,当初和这个人在一起的选择是不是错了。
投射性认同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概念之一,最早是被精神分析学家梅兰妮.克莱因提出的。
是用来描述婴儿与母亲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原始的防御机制。
投射性认同:是指诱导他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来做出反应模式。
它和投射有区别。
投射是你个人的心里活动,你将自身的想法、感受归结在他人身上。
投射性认同,则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你把自己认为的东西投射到别人身上,对方接受到这个信息后,在某种压力下,真的变成了你所认为的那个样子。
比如,当父母反复地说孩子的数学成绩不好时,孩子的数学成绩果然越来越差。
当你在被你投射的人身上找到你所投射的信息后,你越发的证实了你之前投射出来的内容是存在的。
这就是投射性认同的完成过程。
比如,那个常被父母说自己数学不好的孩子,当数学成绩真的考差了的时候,父母就证实了他们的投射:看,你的数学就是不行,我早就知道。
可以把投射性认同简单的理解为: A投射给B,B认同了A给予的投射;
因为B的认同,再次让A验证了自己对B的投射:没错,B就是这样的。
这就完成了投射性认同的过程。
父母和子女之间,常常会玩起权力和依赖的投射性认同游戏。
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丈夫,他玩的就是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依赖的投射性认同的表现形式是,他常常会表现出无助感。
传递出的信息是:“不能没有你的帮助,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所以他会寻求和诱导他人的照顾。
而这种依赖性正是为了配合父母所玩的游戏,因为父母常常会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
权力意味着控制欲,传递出的信息是:“你需要听我的,否则你就是不爱我。”
这常常会诱导出孩子的无能感。
在生命成长的早期,儿童常常会限于害怕失去的焦虑之中。
儿童会害怕失去客体的爱,即使能够确认妈妈或其他重要他人就在身边,但仍存在着对这些人的爱的不确定感。
特别是在生命的本能得不到满足的时候,比如饥饿,就会陷入无助感。
所以,当父母执着于权力的投射性认同时,孩子就不可避免的发展依赖的投射性认同。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的过度照顾,总担心吃不饱穿不暖。
看起来,是父母无微不至的照料孩子,而潜意识层面,则很可能是父母给孩子投射了过多的担心。
这种担心,其实是父母在潜意识层面,不相信孩子自己的能力。
当孩子在潜意识层面接收到了父母的投射的时候,他会怎么办?
第一,不认同父母的投射,继续做自己,这样很好很强大。
第二,孩子可能会想,如果我不认同了,就背叛了父母,这样他们还会爱我吗?
如果我不能很好的照顾自己,那么我就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照顾,同时也意味着可以一直得到父母的爱。
这样的话,孩子就满足了父母的自恋的需要,满足了父母权力的需要。
也许孩子在意识层面,他会很努力的尝试,去满足现实层面父母的期待。
但是在潜意识层面,孩子会抑制自我功能的发展,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因为对于孩子来说,只有满足了父母的需要,他才是安全的,才不用面对被父母抛弃的危险。
越是对孩子管得多,孩子的自我功能越是难发展起来。
父母对孩子的过多的照料和担心,本身就是对孩子成长的不信任。
孩子在这个不信任的作用下,也真的逐渐抑制了自我功能的发展,从而证明了父母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很多玩依赖投射性认同游戏的人,会主动把自我功能外包出去。
因为这是他和别人取得链接的一种方式。
也是他认为的,可以获得别人照顾和好感的方式。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位丈夫,他是在这种互动模式下成长的。
所以,他也就学会了把这样的模式带到了亲密关系中。
【云南.昆明语润阳光心理咨询】
机构名称:昆明市盘龙区语润阳光心理咨询服务部
机构微信公众号:云南语润阳光
联系电话:0871---65168846 13629619936 (何老师)
地址:昆明市北京路668号摩玛二期C座1802-1
官网:www.ynyry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