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一个自律的孩子,是多少家庭梦寐以求的事情。
然而,自律的孩子并不是天生的,一个自律的孩子的养成,背后的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培养出自律的孩子?
善于立规矩的家庭
聪明的父母,懂得和孩子一起制定规则,温柔且坚定地执行。一段时
间后,孩子就会养成习惯,把“他律”内化为性格中的“自律”。
尤其是在孩子还小的时候。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我们再去施加压力,告诉孩子要“自觉”,就晚了。
趁孩子还小,不妨试着逼孩子一把,这个“逼”,不是强迫,不是控制,而是父母用负责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心头培植的执著信念。
这信念,将会成为孩子自律的关键。
给孩子自主权的家庭
很多人认为,那些成绩优异的孩子,都是父母严厉管教出来的,其实不然。
澎湃新闻曾对全国29名省级高考状元进行过全方位地分析。
在被问到:父母是否会干预你的学习时,86.21%的状元表示几乎不会,13.79%的状元选择偶尔会,选择经常会的为零。
为什么没有父母的干预,他们反而成为了学霸呢?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超限效应”。
指的是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在孩子自律的养成上,也是如此。
父母干预、逼迫得越多,孩子反而越被动、越差劲,甚至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那些能够自律的孩子,一定是拥有主动选择权的孩子。
当父母的,有时候需要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相信他们自己有办法,我们只需在必要时候给予相应的引导、帮助即可。
经常鼓励孩子的家庭
很喜欢作家月下客的一句话:
“一个孩子的自律从哪里来?从他开始爱这个世界,从他开始喜欢自己,从他开始认同一件事正确的打开方式。他的自律就从心底油然升起了。”
一语中的。孩子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就越强。
而如果他的自尊水平很低,觉得我是一滩烂泥,我不行,反正我什么也做不到,那么他根本就没有自律性可言。
自律的基础,便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
原复旦附中的校长谢应平曾分享过他的故事。
“我为什么喜欢数学呢?”
他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全班第一个做出了老师布置的某个难题。
老师当场从讲台上奔了过来,摸摸他的头问:
“你现在的感觉是不是比吃了一颗糖还要高兴?”
他说是的,从此便喜欢上了数学。
认为自己数学行啊,学数学的时候更用心了,这种“用心”,又反过来促使他学得更好。
这便是鼓励和成就感的魔力。
李玫瑾教授也曾说:
“我们应该学会一种大度的教育,有时候孩子学习上失败了,已经特别沮丧了,我们就不应该再打击他的自尊,应该要勇于找到孩子其他的闪光点,去肯定他,鼓励他。”
所以为人父母,千万不要吝啬自己的欣赏和赞美,不必担心自己的夸赞,会让孩子得意忘形。
要明白,每一个孩子成长,都是在制造无限的可能性。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肯定,才是培养自信,养成自律习惯的最大动力。
父母自律的家庭
我们总是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律自强,却常常忽略了,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那些自律的孩子背后,往往都站着自律的父母。
记得走红网络的清华大学天才陈逸贤吗?
他上中学时,班里有家长前来咨询班主任,孩子喜欢玩手机怎么办?
班主任请来了陈逸贤的父亲,让陈爸谈谈自己的看法。
陈爸从口袋里掏出了一部老人机,然后说: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众人先是惊讶,然后是由衷的佩服。
都21世纪了,父子俩使用的还是老人机,没有办法打游戏,更没有办法刷剧、刷短视频。
正是这样的克制,给了陈逸贤良好的学习环境。
当陈逸贤做完作业休息时,陈爸陈妈也不会打开电视,而是会选择看书。
在爸妈的影响下,他也不好意思贪玩,而是跟着一起看书。
自律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在亲子关系里,它就像是镜子和成像的关系。
父母懂得自律、克制,工作生活井然有序,孩子就会心领神会,学习模仿,并奉之为最高准则。
父母以身作则的自律,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能让孩子受益一生。
毕竟,再好的教育理念都抵不过“身教”这两个字!
【语润阳光心理咨询】
机构名称:昆明市盘龙区语润阳光心理咨询服务部
机构微信公众号:云南语润阳光
联系电话:0871---65168846 13629619936 (何老师)
地址:昆明市北京路668号摩玛二期C座1802-1
官网:www.ynyry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