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是一种感情状态的转化,它会对孩子产生影响。但在离婚率一直上升的情况下,如何最大限度降低离婚对孩子的伤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
不要物化私有孩子
在争夺到孩子抚养权之后,出于对对方的怨恨,会把孩子作为要挟和报复对方的砝码,觉得孩子和争夺过来的婚后财产都是是属于自己的,清晰地划分孩子与对方的界限。
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无论是父母哪一方的缺位,都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影响,父母可以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婚,但却不能因为孩子判给自己,就单方面剥夺了孩子享受父爱或者母爱的权利。
不要将孩子卷入纠纷
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第三层提出: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的关爱是最大的归属感,但在父母离婚之后,这种来自于父母其中一方的归属感往往是缺失的。
有的父母会强迫孩子选择立场,让孩子和自己站到同一条线上,用孩子对对方的恨,来证明孩子对自己的爱。
但若是孩子不能与父母建立亲密关系,便无法形成稳定的情感能力,对于长期处于父母感情拉锯站中的孩子,往往会对亲密关系即渴望又恐惧。
不要将离婚压力投射给孩子
存在受害者心态的单亲父母,往往会觉得婚姻失败完全取决于对方,觉得自己为照顾孩子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从而把孩子当成是生命全部。
这样的父母,一般会对孩子极度严苛,并希望通过孩子的成就来弥补自己在婚姻里的缺失;或者是经常向孩子展示自己的付出和牺牲,不断向孩子施加情感压力。
明确告诉孩子:离婚是父母的事
所有孩子都希望自己可以在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长大,所以在面对父母离婚这件事时,孩子通常比大人更脆弱。如果父母不能坦诚地面对离婚,便无法做到与孩子沟通。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往往会把父母离婚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是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分开?”从而陷入过度自责,或者觉得自己存在没有价值,因此产生消极厌世情绪。
父母的婚姻观很大程度上将决定孩子幸福的意识走向,所以,明确地告诉孩子离婚原因,让孩子不要因此对婚姻产生消极情绪或者过度自责,是父母离婚后应当承担的责任。
告诉孩子,你们永远爱他
印度尼西亚孩子Azka创作了一组漫画,名为《一个离异家庭的故事》,里面细数了父母从相爱结婚到离婚的故事,但因为父母并未因为离婚而削减对他的爱,所以Azka的画里处处充斥着家庭式的温馨。
他甚至很享受父母离婚以后的生活,父母还是像以前一样爱他,但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吵架,所以,Azka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在他看来,只要还能感觉到爸妈的爱,那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其实,孩子并不像大人那样,会用世俗的标准去判断婚姻的完整与否,相比一个充满压抑和争吵的婚姻,孩子更容易接受一个虽然离婚、但却依然有爱的家庭,毕竟,能真正打开孩子内心的,是有温度的爱,而不是一纸婚姻,强行维持的表面婚姻,对孩子的成长,毫无意义。
倘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继续维持婚姻的完整,那不妨和平友善地离婚,并坦诚地告诉孩子,即便步入另一种关系,我们依旧爱你。
毕竟,毁掉孩子本身的从来不是婚姻关系的改变,而是父母在这种关系转变过程中的处理态度。
很多孩子的婚姻观都是以父母对待婚姻的态度为版本的,只有父母积极地对待感情,孩子才能学会建立积极健康的两性关系。
所以,每一对离异的父母,首先应当改变和做好自己,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离婚本身,反思在前一段婚姻中的不足,学会提高自身幸福能力,理性客观地接纳离婚后的人生,而不是将离婚后对生活的失望投射给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抹杀孩子对未来幸福的期待,毕竟这些过程中“身教”所带来的正面引导要远大于“言传”教导。
【语润阳光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