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

孩子是你的孩子,但不是你的面子

近日在山东淄博一中学里,发生了一起未成年人杀人案,一位14岁的初中生秦同学杀了另一个初中生马同学。

 

少年之间能有什么深仇大恨,让他在校园里就起了杀意。

 

原因竟然是常年考第二的秦同学,不甘于每次都屈居于第一名的马同学之下,心想“杀掉他,我就是第一了。”

 

秦同学提前躲在马同学所在的住处,看到马同学出现,直接冲着心脏来了一刀。

 

最可怕的是,当时秦同学并没有一刀致命。看到马同学受伤逃跑后,秦同学举起刀追杀。

 

事后警方统计,马同学胸前和背后一共被捅13刀,刀刀致命!凶残程度令人发指!马同学的母亲听到赶紧下来后,抱着儿子满是血的尸体哭到崩溃……


据悉,凶手的父母都是教师,平日里对他的成绩要求非常严格。

 

一个14岁的孩子,居然冷静地调查、藏匿、伏击,痛下杀手,就只为杀死一个与他根本没有深仇大恨的第一名。

 

究竟什么原因让一个年仅14岁的孩子如此重视成绩、排名!

 

仅仅是因为对方比自己优秀一点?

 

痛失爱子的母亲怎能想到儿子仅是因为成绩好就惨遭凶杀,痛苦的母亲任众人搀扶也还是哭到要晕厥。

 

嫉妒把许多人变成了魔鬼。

 

悲剧的背后并不仅仅只是孩子心理扭曲,更多是父母观念潜移默化造就的恶性循环。

 

浙大心理学博士,知乎大V动机在杭州曾经总结了一种病叫“名校学生病”。

 

孩子通常有非常严格的父母。父母曾用挑剔的眼光看他,嘴里还不停念叨别人家的孩子。小时候,无论他怎么努力,都很难赢得他们的赞许。

 

通常来自一个以严苛出名的好高中。学生和老师永远都只关心一件事:成绩。成绩把学生分成了不同的阶级。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在交往时,都默默遵守这种阶级划分。

 

在这样的体系下,评价压力无时不在。成绩上升的学生担心成绩会下来,成绩下来的学生,会被失败的恐惧和羞耻感淹没。

 

他们急不可耐地想要成功,急不可耐地想要解决问题。一旦遭遇微不足道的失败,他就会立即被“变平庸”的恐惧和焦虑折磨。

 

“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14岁的秦同学似乎找到了捷径,可以重新获得父母的认可。

 

其实他太傻了,就算他真的成为了班上第一。

 

他的父母依旧会抬出年级第一,抬出全区第一来打击他,在父母的眼里,他无论有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让他们满意。

 

印度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影片中老教授的儿子自杀了。因为他喜爱文学,而他的父亲逼着他学习众人羡慕的工程学。

 

教授的女儿说,那不是“自杀”是“谋杀”。

 

那么,这一场看似中学生之间的谋杀案,实则有家长在后操纵,一切都是“谋杀”,马同学的身体被杀死了,而秦同学的心灵早就死了。

 

“别人家的孩子”再好,难道不该是与自己血脉相连的孩子最为特别吗?

 

嫉妒并不一定会导致杀人,嫉妒也可以让一个人努力向竞争对手学习。

 

雷军就多次说过,他很嫉妒马云,所以他总是不断研究马云的策略,这让他获得了不少成功。

 

但在中国家长的病态面子式教育下,嫉妒只会演变为恶意嫉妒。

 

老把“别人家的孩子”挂在嘴边,它还塑造了一种充满警惕和敌意的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人和人之间是相互竞争而非合作的,

 

父母潜移默化地告诉你:你周围没有朋友,只有敌人。

 

“你不是第一名,就是失败者。”这根本不叫“教育”,这叫养蛊。最后活下来的蛊,就是毒性最烈的那条蛇。

 

即便你最后成为了父母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拼一切成为了世俗观念里的佼佼者,消化掉了一切原生家庭的痛苦和折磨。

 

你的父母不会知道,你会有意无意回避那些影响自我评价的挑战,因为你害怕“别人家的孩子”会再次跳出来击垮你的自我。

 

你会不经意间,被别人的恶言恶语伤害,被无形的比较困扰。

 

你是如此的骄傲,如此的优秀,却又如此的孤苦,如此的不堪一击。

 

“无视努力,不问耕耘;只看结果,不看努力”的中国式“比较鞭策”教育,正在毁掉越来越多本可以优秀的孩子。

 

 

似乎只要成绩好,孩子就可以一步登天。

 

这根本就是一种错误。

 

一个所谓“逆袭”改变阶级命运的人,靠的不是成绩。

 

而是他对世界认知的不断提高,对机会的恰当把握,对情绪的恰当运用。

 

最重要地是,他坚定不移要实现自己理想的决心。

 

可惜,中国式“比较鞭策”教育彻底毁了这份决心。

 

你们没考过第一,你们不知道考第一到底有多难?

 

无论你怎么侮辱我,怎么列举某某有多么优秀,有些东西我没有,再激也没用。

 

我需要高效的时间管理技巧,而你们只会躺在沙发上看电视。

 

我需要学会良好的情绪疏通能力,而你们动不动就对我发火。

 

你们天天逼着我有教养,可是你们天天在家里说别人坏话。

 

你们一直都说"父母是世界上唯一对你付出而不求回报的人"。但是成绩不好时又会说"我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这样做对得起我么?"

 

我遇到任何困难,你们给与不了我任何帮助,不给与我任何心理支持,反而一味要求我优秀。

 

希望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将要做父母的人能理解。

 

“别人家的孩子”从来都不是一种激将法,有的只有挖苦和嘲讽。

 


语润阳光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