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心理咨询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

很多父母都把专注力放到了孩子的成绩上,而不是整个孩子上!孩子抑郁还不知道!

对青春期青少年,抑郁症已成为自杀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从临床的角度来讲,青少年的抑郁发病率一年比一年高,而且程度都比较重。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自残、自杀的青少年。

 

数量变多,程度变的更严重,是我们工作时感受到的趋势。

 

过去,我们在读书时,很少会听到青少年自杀。

 

但现在,像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每年都会有孩子,用各种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抑郁症就像一个隐形杀手,它难以被察觉,却对孩子伤害极大。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一方面,我的咨询室里开始出现儿童抑郁症。

 

抑郁发病率节节攀升,同时又很难识别,直到酿成自杀惨剧时,可能才被他人知晓。

 

这意味着,家长们更应该对它引起足够重视。

 

我们通常把0 -12岁出现的抑郁,归为“儿童阶段的抑郁症”。

 

12 -18岁这一时期,偏向于是“青少年的抑郁症”。

 

其中,后者属于青春期。由于青春期本身就会呈现出独特的特质,所以在这一阶段,抑郁症的识别尤为困难。

 

▶️ 爱穿长袖:是否是你的孩子藏起来的伤口

 

前几天有一个深刻个案。

 

有一个女生她和父母来咨询时,父母只知道孩子情绪不稳已经超过半年的时间。孩子也感觉自己有些不对,但父母觉得应该没什么而一直没有咨询,直到孩子有自残行为父母也不知道,是孩子把自残图片发朋友圈被母亲看到,才带孩子来咨询的。

 

看到她手上一道道伤痕,因为袖子盖着,平时没有人知道,我们也是非常痛心的。

 

有些青春期的孩子,我还会特别注意他是穿长袖还是短袖。

 

因为某些孩子有自残的行为,他会割腕。不是割到很深的那种,他可能是用刀片去刮之类的,但周围没有人知道,他就会穿长袖子遮盖住。

 

这些都是在临床上面我们会格外关注,也是父母在家非常需要注意的部分。

 

▶️ 青少年抑郁症的两种极端表征 ——

 

一种表现是,会发脾气。

 

就是像小婴儿一样,若得不到满足,整个人会暴怒、崩溃。

 

好像那一刻,完全没有办法很理智去做事情。

 

这是一种非常无助的状态。

 

因为你可以想象,当一个人已经十五六岁,但他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只能无助的时候,这是一种多么令人崩溃的状态。

 

另一种,更接近于我们所理解的非常低落的,死气沉沉的抑郁。

 

它很多的是向内攻击,就是把很多内疚、竞争、羞耻有关的情绪都指向自己。

 

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觉得自己“总没有办法让你们高兴”。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自我攻击式的抑郁。

 

这样的抑郁,往往是非常消沉,和成人的抑郁症非常像。

 

看上去很低落的孩子,往往具备自我觉察的能力。从治疗的角度来说,他们可以在一个抑郁状态上和你一起进行思考,一起治疗。

但暴躁的孩子,可能完全失去了思考能力,治疗起来更困难。

可是,从危险性来讲,特别低落的孩子往往更危险。

 

你可以想象,很暴躁的人,他往往是没有力量去自杀的。

 

因为,他完全处在一个“婴儿”的位置上。

 

但如果他处在一个更成熟的状态,去经历抑郁,他是有思考能力的。

 

一旦他真的想清楚要去自杀,他是特别清楚的。

 

所以,这是个“双刃剑”。

 

一方面,你有一条路可以更快去跟他进行深度工作;

但是另一方面,这种情况的孩子危险程度也是特别高。

 

▶️ 青少年很“愤怒”,可能是隐藏的抑郁症

 

青少年抑郁症更难被发现,首要原因是,它往往披着愤怒的外衣。

 

我们治疗成人抑郁症时,他可能刚来时很抑郁,治疗了一段时间后,他突然开始发脾气了。

 

这种愤怒,是好起来的征兆,是慢慢康复起来的阶段性状态。

 

但是对青少年抑郁患者来说,他们有时看起来并不抑郁,而是非常暴躁。

 

这可能是一种提示,他有青少年抑郁症。

 

这个表现,和「青春期自体感」有关。


青春期,大部分孩子对于“我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答案的。

 

青春期会经历很多特别纠结的时刻,往往是因为他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这种感觉跟小婴儿非常的像。

 

处于非常无助、或没有自体感的状态下,暴怒,往往是一个人“心理结构不稳定”的表现。

 

这时呈现出来的暴怒,是一个小婴儿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暴怒。

 

同时,青少年抑郁症很容易被误解为学习压力太大,或者是青春期叛逆

 

▶️ 判断青少年抑郁:父母要关注哪些症状?

 

有这样几个要素是,父母需要特别注意的。

 

第一,孩子睡眠和饮食出现明显改变,体重下降,有的突然暴瘦或者有的孩子整夜整夜睡不了觉,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

 

另外还有一些辅助的判断标准。比如说:孩子看上去对很多东西都不感兴趣。但这一点比较主观,很多青春期孩子,你说往东他就要往西。

 

还有一个很客观的标准,他突然一下子和周围人际关系非常糟糕:他以前有一些朋友,现在就跟个刺猬一样,没有人跟他玩。他开始跟别人吵架,或者变的很孤立,这样的状况就需要特别注意。



▶️ 隐藏在“乖巧”背后的抑郁

 

很多有抑郁特质的孩子,会被父母认为是很乖的孩子

 

很多时候,我不会特别担心那种看上去特别很难安抚的孩子。

 

我反而会特别担心,那种看上去永远没脾气的孩子。

 

在我印象中,有一个小孩,在亲人车祸离世后的半年,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常情况,所以家长带他来咨询。

 

家里人会反复和我说,尽管家里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但是他真的很乖很乖。

 

我非常担心这个孩子。

 

因为这个“乖”的背后,可能隐藏着很深的抑郁。


在慢慢和这个孩子接触几次后,我通过游戏等方式、去帮助孩子释放内心的恐惧,释放一种压力,甚至是一些攻击性的时候,这个孩子突然变了一个人。

 

他变成一个,看上去非常难以安抚的孩子。

 

这时家里人开始变得很担心,这样看上去是问题变大了。

 

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

 

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已经压抑了很久。

 

家里的亲人去世了,而且还是这个孩子很亲的人,没有一个人和他聊过、沟通过。这对一个孩子来说,应该是很郁闷的。

 

除此之外,抑郁症的孩子,还很容易被误解成「特殊需求儿童」。

 

抑郁症儿童即使被周围人注意到了,也只会觉得这个小孩“有点不一样”。

 

比如周围人在做功课时,他不做,就趴那儿。

或者,大家都不爱和他玩儿,老是和大家吵架。

 

很少会有人把儿童和“抑郁症”联系在一起。第一反应都是:他是不是一个特殊需求儿童,他是不是有自闭症、多动症等等。

 

对于儿童期抑郁,经常会遇到误诊的情况。

 

▶️ 9个识别儿童抑郁的小现象

 

由于“儿童抑郁”不容易被发现,这里有一些专业标准可以给大家参考。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的特征,请特别引起关注 ——

 

畏缩:孩子与父母、兄弟姐妹和小伙伴没有交流。

 

迟钝的表情:孩子的眼睛没有神采,面部表情较少,肢体动作也很少。

 

缺乏活力:孩子异常疲劳,毫无生气。

 

感到绝望:觉得自己很没用,有愧疚感。孩子很少表现得主动,也很少表达自己的感受。

 

不快乐:孩子不会因为那些平时感兴趣的东西开心起来。

 

进食、睡眠或排泄习惯改变:所有这些生活习惯都受到影响和破坏。

 

头痛或胃痛:孩子在参与任何新活动前都会出现这类症状,比如上学,去游乐场或去某个聚会之前。

 

对周围人产生消极影响:孩子周围的人都会觉得难过。他不会让任何人接近自己,暴躁易怒,还会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

 

仪容不整:孩子身上脏兮兮的,衣服颜色完全不搭,而且头发看上去乱糟糟的。

 

▶️ 你的孩子到底是悲伤,还是抑郁? 

 

“悲伤”和“抑郁”在儿童身上,也同样难以区分。这里有一些鉴别的标准。

 

时间长短:抑郁持续时间长,悲伤是短暂的。

 

是否有具体事件:抑郁是持续存在的感受,而悲伤是有具体内容的。

 

影响范围抑郁会一下子影响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干扰睡眠、同伴关系和学校生活,而悲伤则源于具体原因。

 

同伴参考同伴的敌意或回避可能预示着孩子存在抑郁。

 

很多时候,周围孩子是最佳参考:他们不会喜欢一个唤起自己内心冲突,让他们不知所措的孩子。


▶️ 究竟什么导致了青少年抑郁?

 

抑郁症的成因是非常复杂的,学界在这一部分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

 

但有一点非常肯定:抑郁症既有生理性因素,又有心理性因素。

 

所谓生理性是指,大脑的某些部位会出现退化。退化后,很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有一些抑郁症的用药,也是针对这一部分工作的。

 

如果家族当中抑郁症病史的话,遗传特质也会比较强。

 

至于为什么退化,说法也不一样。有的人认为是创伤,有的人认为是压力等。


从精神动力的角度来讲,很多时候抑郁症和早期的母婴联结有关。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他生命早期对依恋关系的建立有一些缺失,这也是和整个生活文化的大背景有关联。

 

我们小时候,会感觉爸妈回家后大家没有电视看,无非就是大家一起做游戏、看书什么的。

 

但现在,很多父母回家就会玩手机,不和孩子交流;有的父母会忙于工作。

 

这样各式原因,导致孩子和人的联结非常薄弱。

 

当抑郁症出现时,非常需要人际支持系统。在人际支持系统很弱的情况下,对于抑郁症的康复会非常困难。

 

其次,抑郁往往是一个人对自己非常深层次的自我攻击。

 

所以不管是儿童、青少年,当他们出现深度抑郁的时候,往往我们的治疗目标是帮助他们合理释放攻击性。

 

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多孩子会慢慢好起来。

 

你会发现一些特别抑郁的孩子,他的家庭中有一些关系让他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比如:父母的关系长期很糟糕、离婚、或者是一个很重要的人离去了,但是周围人没有人跟他谈论这件事情。

 

▶️ 青少年抑郁的时代背景

 

第一,信息选择实在是太多了。

 

过去有句玩笑话 —— 知识越多越反动。

 

其实,知识越多,真的越痛苦。

 

你感觉现在的孩子心智成熟非常快,可是他们的身体或者心智的预备程度,又没有让他们有足以承受这么大信息量的能力。

 

第二,课业压力比起过去增加很多。

 

尤其遇到升学阶段,课业的压力明显增多。在大城市中,这和抑郁的发病率有一定的关联。

 

第三,一部分原因是和媒体宣传有关。

 

媒体宣传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让很多人意识到了什么是抑郁症,得了抑郁症怎么办。但是另一方面,这些宣传反而加强了暗示。

 

有一些青少年在人格很不稳定时,看到一些渲染抑郁、自杀的作品,他反而很容易受影响。


当然,100个人可能会有100种不同的症状,每一个抑郁症背后的根本精神动力可能是非常不同的,落实到每个个体可能是非常不一样的。

 

但不管是哪一种,家长们要对它有足够的关注。


▶️ 请在悲剧发生前就用心聆听孩子

 

很多家长在育儿的时候,会倾向于“走脑不走心”。

 

遇到孩子有问题,第一反应不是去感受孩子的内心,而是想最好有个什么办法,直接搞定我的小孩,这个心态很普遍。

 

这样的心态,会使家长忽略孩子真正需要帮助的部分。

 

当孩子出现抑郁时,父母要有一种信仰。

 

这个信仰是指,天底下没有一个孩子真的想去作恶,除非他生下来就有反社会的基因倾向。

 

大部分看上去“作”,或者看上去“特别难以沟通”,看上去“厌学”的小孩儿,他背后可能有各种各样求助的信号。

 

父母一定不要单纯地用知识去面对,而是要真的用心体验孩子的内心在发生什么,即使会有羞耻感,但也要知道 ——

 

和一条命比起来,什么都是可以放下的

 

有不少抑郁症的孩子,父母是到他跳楼的那一天,才知道:

 

原来我们的孩子已经抑郁了那么久......


原来我的孩子一直在对我发出求助的信号,可我一直试图在用一种理论的方法去对待他,而不是真正地用情感的部分去回应。

 

▶️ 寻求专业帮助:让孩子好起来

 

有时,抑郁症会严重干扰孩子的学业。学业差了,抑郁症好得更慢。

 

就像一个恶性循环一样:表现差,压力大,又好不起来,家长又焦虑。

 

所以,很多时候能够有一些专业人士的介入和帮助,对这些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现在儿童和青少年期的抑郁症,如果真的被得到诊断,干预还是有一定的效果。


 

【语润阳光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