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华勒丝汀(Judith Wallerstein)博士自1971年就开始针对上百位离婚子女做心理访谈和深入观察,她发现,即便是在北美那种离婚普遍化的国家,成长于离婚家庭的孩子依然会陷入自我痛苦和怀疑中:“为什么我的父母会离婚,难道是我不够好吗?”、“我那么爱父母,可是他们为什么不爱我,偏偏要分开?”
所以,《为什么婚姻重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中曾总结道:
在完整家庭中,父母更容易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发生非婚非育和遭遇离婚的可能性要高于完整家庭的孩子;
父母离异增加了孩子学习不良的可能性;
父母离异降低了孩子上完大学和获得教好职业的可能性;
在离婚过程中,夫妻双方若是没有及时处理好自身情绪,就很容易将这种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继而又会以各种行为问题的形式从孩子身上表现出来。
下面,我们不妨来分析下离婚创伤症对孩子所产生的影响。
第一,爱缺失综合症
美国爱德华·特罗尼克博士曾进行过一个叫' Still Face Experiment'(静止脸实验)的实验,研究母亲情绪对孩子的影响,参与实验的是一个婴孩。
实验前,母亲与孩子一起玩耍,孩子非常开心。
实验开始,母亲停止笑容,孩子试图做一些小动作引起母亲注意。
当孩子发现母亲还是面容表情,他继续逗母亲开心,但最后发现自己的努力无济于事时,孩子开始崩溃大哭。
虽然这只是一个实验,但毫不知情的孩子却在母亲停止笑容后伤心大哭,从孩子的真实反应不难看出,人在心底对亲人关注的真实渴望。
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年少时安全感的建立,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父母,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的感受,便会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形成爱缺失综合症,这种症状在离婚家庭中最为显著,大多会表现为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猜忌心理等等。
第二,扭曲的迎合型人格
一来访者父母离婚之后,由母亲抚养,母亲因为对父亲的愤恨得不到发泄,便把这种情绪转嫁到她身上,久而久之,她便把父母离婚的原因归咎到自己身上,觉得是自己做得不够好,所以父母才会离婚。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她,经常会陷入患得患失和自我怀疑中,只要身边的人不高兴,她便潜意识中觉得是自己的问题,并拼命地去挽救,形成扭曲的迎合型人格,俗称讨好型人格。
结婚后,丈夫经常家暴,但她不仅没想过反抗,反而拼命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希望通过改善自己来换取丈夫对自己态度的转变。
她身上迎合型人格的成因,正是因为在父母离婚震荡中未得到及时关爱,致使她进入一个思维误区:所有矛盾产生时,错的永远是自己。
第三,外向孤独症
外向孤独症是指表面上看起来活泼开朗,但内心极度脆弱的人,这种症状的成因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没能给孩子建立轻松愉悦的氛围,因为长期缺少这种关爱或者生活在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孩子便会陷入一种“假性快乐”。
第四,增加抑郁症患病几率
《为什么婚姻重要?——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的21个结论》中提出:父母离异的孩子比双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罹患心理疾病,父母在离婚中的尖锐冲突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或疾病,比较常见的就是抑郁症。
那让年幼孩子患抑郁的“压力事件”是什么呢?
调查研究发现,患有抑郁症的孩子,几乎都是“家庭亲子关系不好”、“父母婚姻不和”或“童年不在父母身边”这三种情况,而“父母婚姻不和”占了主要原因。
2016年2月,西安一位曾出版过两本史学专著的史学奇才因抑郁症坠楼自杀,在发给朋友的最后一封电子邮件中,史学奇才林嘉文着重提到了父母糟糕的婚姻关系,正是因为这种关系的影响,让林嘉文产生了厌世的想法,他在遗书中写道“未来对我太没有吸引力了。仅就世俗的生活而言,我能想象到我能努力到的一切,也早早认清了我永远不能超越的界限,太没意思了,活着太苍白了,我不屑活着……”
为什么父母婚姻关系会成为孩子罹患抑郁症的主要成因呢?
因为在孩子未独立承担一段社会关系之前,他还不能区分自己的行为和家庭环境的关系,经常会把父母之间的冲突归咎到自己身上,或者在发现自己的努力无法修复父母破碎的关系之后,陷入绝望,从而走向抑郁。
【语润阳光心理咨询】